超市浓缩“买买买”变迁

从站在柜台外递上食品票、到战战兢兢进入一家自选商场;

  从跟着邻居逛超市,到习惯刷到低价网上下单;

  从买半成品回去做,再到直接进便利店买份饭……

  从1978年到2017年,千万北京人的生活模式一次次被改写。与此同时,本市社消零售总额从44.2亿元增长到11575.4亿元,接连突破百亿元、千亿元、万亿元三道关。

  数字激增背后,是消费的繁荣,是百姓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。40年来,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零售巨变,成为丈量北京改革开放的一把重要标尺,“买买买”这件小事的变迁,折射出百姓消费升级的40年。

  从零到一 松动的三尺柜台

  三四百平方米的商店,里边黑乎乎的,冬天取暖还靠炉子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蜂窝煤味儿——1980年,当高考失利的李燕川怀着几分不情愿来到北京钢铁学院(即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)内的一家副食品店工作时,感觉卖东西没啥前途。

  沿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,在改革开放初期仍主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,家里几口人,能买几尺布、几两花生和瓜子,全是配置好的。三尺高的柜台后,李燕川站了3年,每天就是收票、收钱、找商品。国营商店的功能就是按计划为所辖小区的居民凭票、凭本、定点购买东西。

  1985年前后,计划经济的坚冰在商业领域逐渐消融。除粮油及电视机、自行车、洗衣机等大件商品外,沿袭30年的凭票供应制度渐次退出历史舞台,各类商品已基本敞开供应。

  三尺柜台也在一点点瓦解。一种过去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超市卖场以“自选商场”的模样,出现在人们身边。

  自选商场,顾名思义就是将商品开架销售,顾客既能看到也能摸,随心所欲地自由挑选,再不必看售货员的脸色。

  这种新鲜便利的购物玩法,很快在京城蔚然成风。本报历史报道显示,1983年全市开办了24家自选商场,1984年又增加了8家。

  1984年9月底,位于三里河月坛南街的京华自选商场开业,以3000多种丰富的商品名满京城,京华自选商场的购物袋,也一度成了市民手里的时髦物件儿。

  但因为货少价高,一些自选商场过几年就难以维持。生命力最强的京华自选商场红火到了九十年代中期。统计数据显示,1985年全国140多家自选商场中有75%以上亏损,到1986年就有不少倒闭。1990年以前,全国超市发展几乎陷入停滞。

  “超市对顾客消费水平、生产专业化程度、商场的管理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,这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配。”有人说。

  从一至百 连锁卷起风潮

  1992年底,张文中带着一种“连锁商业在国内大有可为”的信念和高科技信息技术从斯坦福大学回来了。而他的归来,也拉开了物美超市的大幕。

  当年,硅谷回国创业思潮涌动。张文中在斯坦福大学的导师罗伯特·拉尔森是位风险投资专家,拉尔森鼓励他说:“你现在应该回中国去做一番事业。”

  凭着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理解,更让张文中得出连锁商业大有可为的结论。当年,国家有限制地开放国内零售业市场。次年,新组建的国内贸易部提出,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。“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新时代由此开始。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创会会长郭戈平后来在文章中说。

  有了政策鼓励,开连锁超市的风潮再度涌起。公有制经济组织、个体、私营、外商、港澳台投资纷纷向超市进军。但张文中的技术却在超市经营者面前碰了壁。

  受挫后,他决定自己开一家示范店,这个没立志做超市的人,改造了翠微一家国营印刷厂废弃车间,开出物美第一家门店。

  这是一间凭着平价一炮而红的超市,传统商店中20多元的长城干红葡萄酒物美只卖15元,其他商店10元左右的女士高筒丝袜物美只卖5元钱,渐渐的,“购物到物美,工资涨一级”的广告语深入人心,就连房山、延庆、通州等郊区的百姓都赶来捡便宜,超市一天的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是常事儿,一年营业额突破1亿元。

  新鲜便捷的购物方式,老百姓巨大的消费潜力,坚定了张文中继续开店的决心。物美用上自行研发的POS、MIS管理信息系统,并迅速将商品条码使用率推到100%,可直观看到上万种商品的库存高低、销售数据。

  而在物美的带动下,传统国营副食品商店也纷纷拆掉柜台向现代超市转型。1994年3月开始,市商委选派包括李燕川在内的100名北京连锁干部分批到日本学习超市经营。次年,李燕川将超市发学院路店更名为“伍富超市”,成为全国第一家标准食品超市样板店。

  从1995年起,京城更是刮起一阵“客隆”风。以平价为招牌的天客隆、利客隆、京客隆、亿客隆扎堆出现,嗅到商机的家乐福、沃尔玛等外资超市也纷纷进入北京,推广一站式购物体验。在李燕川心中,从1994年到2013年左右都是中国超市发展的最好时光。

  由大化细 挑战下的“新零售”

  从2004年12月11日起,中国政府兑现加入WTO承诺,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。“狼来了”呼声四起,也有人预判,大部分本土超市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。

  在这场淘汰赛中,一些规模较小的超市纷纷出局。能坚守的“客隆”屈指可数,一些探索加长营业时间的区属企业甚至都扛不住关门大吉。

  同时,一股颠覆实体商业的力量已经萌芽,淘宝、京东等互联网零售商推动了的摧枯拉朽式变革,扭转了人们的购物习惯,也改写着零售大格局。

  动动手指就能网上下单,足不出户坐等送货上门……网购让人无法拒绝,对消费新锐年轻人来说逛超市不再是一种刚需。在这种情况下,粘合线下体验的“新零售”逆网购大潮而生,差异化经营成了实体超市的抗衡法宝。

  在超市里边买边吃、自助结账自己当起“收银员”、坐在家里一键购买附近超市的商品……曾经立于潮头的超市,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“新零售”队伍,变得越来越不像传统超市。吃喝玩乐多元服务的融合,成为传统超市转型升级的方向。

  在升级后的北三环物美联想桥店中,如今不光有餐饮,还新增服装修改、皮具养护、配钥匙、维修、洗衣、理发等便民服务。通过手机APP下单,在一定范围内超市就能送货上门。超市发四道口店的24小时便利店与海淀图书馆合作建成免费开放的共享书房“超书房”。因为门店周围大学生较多,24小时便利店就成了一处有吃、有喝、有书读的公共空间。

  超市不再是单纯卖东西的地方,不再千店一面,场景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。“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了。”作为超市经营者,李燕川正在缩减商品品种,压减店面面积,让超市变得“小而美”,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让消费者直接买想要的,节省逛店时间的同时再用多样服务留住消费者。

  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。改革开放40年,超市就从这一日复一日的“买买买”中从无至有,融入每一个北京人的生活。
 

相关产品

评论